2007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4-15
  

  • 全选
    |
    石油化工与催化
  • 李秀奇1;唐克2;段林海2;李菲菲2;宋丽娟1
    工业催化. 2007, 15(4):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微波法进行液态离子交换对NaY分子筛进行改性,采用静态实验对不同吸附剂的脱硫性能进行了考察,筛选出Ce(Ⅳ)-Y吸附性能最好。采用固定床技术对Ce(Ⅳ)-Y的吸附脱硫能力进行了研究,同时运用程序升温脱附法(TPD)和频率响应方法(FR)对吸附脱硫机理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采用微波法进行离子交换改性后的Ce(Ⅳ)-Y分子筛的离子交换度与传统水热法比较有明显提高,吸附容量较NaY有显著提高。
  • 何杰;管翠诗;安长华;王宗贤
    工业催化. 2007, 15(4):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过渡金属(如钼、铁、钴和镍等)硫化物纳米粒子制备技术进展,详细介绍了其液相化学合成技术,如溶剂热、微乳液和微波液相介电加热法等。还介绍了相关硫化物纳米粒子负载及团聚控制研究情况。提出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粒子高效合成技术,为其工业应用打下基础。提出了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粒子高效合成的途径。
  • 欧书能1,2;王志光2;宋家庆2;何鸣元2
    工业催化. 2007, 15(4):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考察FCC催化剂中高岭土形貌对分子筛微孔影响情况,把片状、棒状高岭土与Y分子筛超声波湿混和再干燥制备成为样品,用t-plot方法分析微孔表面积、微孔孔容变化情况,发现两种形貌高岭土都堵塞分子筛微孔,高岭土含量越多堵塞程度越大。片状高岭土对片状分子筛微孔堵塞程度大。
  • 王宁生1;闫伟建2;孙书红3
    工业催化. 2007, 15(4):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高岭土资源概况、高岭土改性技术现状以及改性高岭土在催化裂化催化剂中的应用,为高岭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开发具有独特功能的催化裂化催化剂提供新的思路。
  • 杨正顺
    工业催化. 2007, 15(4):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当前国内外石油炼制催化剂器外再生技术的现状。结果表明,国内现有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国内不同催化剂器外再生的需要。对器外再生技术的延伸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 化肥化工与催化
  • 范立明1,2
    工业催化. 2007, 15(4):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变换系统初次使用的国外某知名品牌耐硫变换催化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检测,并对该炉催化剂的失活原因进行了分析,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对策。

  • 有机化工与催化
  • 龚楚儒1 ;张家玺2 ;董镜华1;陈才元1
    工业催化. 2007, 15(4):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硫酸高铈催化乙酸和丁醇酯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高铈是该酯化反应较理想的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操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和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最佳反应条件: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7∶1,催化剂用量0.6 g,反应时间50 min,酯收率达87.8%。
  • 宋磊;邬时海;缪长喜
    工业催化. 2007, 15(4):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铁系催化剂基础上通过引入活性助剂、选择性助剂、抗积炭助剂及创造条件促使铁钾形成K2Fe22O34晶相,开发出了能适应低水比条件下使用的催化剂。1 000 h稳定性试验和催速老化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强度高,可以应用于工业装置。
  • 戴锡海1,3,4;杜鸿章2;孙承林2;吴荣安2;王斌3;索继栓1
    工业催化. 2007, 15(4):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新型脱氢催化剂的研制和该催化剂H2化学吸附性能以及脱氢反应性能,讨论了助催化剂组分Sn和碱金属对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及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催化剂的转化率比工业用DF-2催化剂高2个百分点,寿命和选择性与DF-2相当。

  • 黄晴;顾金泉;宁丹;于宏远;刘纯山
    工业催化. 2007, 15(4):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磷钨酸为催化剂,十六烷基吡啶为相转移催化剂催化氧化2-辛烯制备己酸;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物质的量对己酸收率的影响。在85 ℃和n(H2O2)∶n(2-辛烯)∶n(磷钨酸)∶n(十六烷基吡啶)=4.5∶1∶0.02∶0.01最佳实验条件下,己酸的收率达81.5%。
  • 精细化工与催化
  • 梅华;王欢;陈墨雨;姚虎卿
    工业催化. 2007, 15(4):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浸渍法制备Pt/C催化剂,考查了催化剂中Pt含量,催化剂还原温度以及第二金属的加入对由对氯硝基苯合成对氯苯胺的影响。结果表明,Pt/C催化剂中Pt含量为2%,还原温度500 ℃效果最佳,加入第二金属后氯苯胺的选择性高达99%以上。通过XRD、SEM和BET等方法对催化剂的失活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发现,失活催化剂的Pt晶粒明显长大、载体形貌发生变化和比表面积变小等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因素。
  • 龙石红1;邓斌2
    工业催化. 2007, 15(4):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对甲苯磺酸铜作为合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催化剂,考察醇酸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其较优条件为邻苯二甲酸酐0.05 mol,醇酸物质的量比=2.0∶1,催化剂用量为原料邻苯二甲酸酐物质的量的1.5%,回流温度下反应2.5 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8.5%。反应后对甲苯磺酸铜经过简单的相分离就可重复使用,无需再生,兼有均相和多相催化剂的优点。
  • 高根之;李言信;赵斌;江文革;李修刚
    工业催化. 2007, 15(4):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脂肪酸和季戊四醇为原料,三甲苯为带水剂,SO2-4/ZrO2-Al2O3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脂肪酸季戊四醇酯。实验结果表明,控制酯化温度(180~200) ℃、醇酸物质的量比为1∶5.6、催化剂加入量为原料总量的0.9%和反应时间为4 h时,可获得最佳反应结果,酯化率达99.88%。IR 谱表明,产品中羟基吸收峰基本消失,证明酯化反应较充分和完全。
  • 环境保护与催化
  • 杨佘维;铁柏清;赵婷;钱湛;孙建
    工业催化. 2007, 15(4):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UV/Fe3+/H2O2 催化-混凝联合工艺对难处理垃圾渗滤液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Fe3+和H2O2初始浓度、初始pH、温度、反应时间及混凝液pH和混凝剂质量浓度对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初始pH=8、温度40 ℃、 H2O2的初始浓度为0.12 mL·L-1、Fe3+的初始浓度为4×10-4 mol·L-1、反应时间90 min、混凝液pH=8及混凝剂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条件下,废水的COD去除率为96.33%,处理水完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要求。
  • 邹海平1 ;邱祖民2
    工业催化. 2007, 15(4):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酸性黑染料废水为处理对象,对多相催化氧化处理工艺中的铜系催化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α-Al2O3为载体制得的铜系催化剂活性较高。该载体在浓度较高的硝酸铜溶液中浸渍2次,每次浸渍(4~6) h,在焙烧温度450 ℃和焙烧3 h的条件下,所制备的催化剂处理酸性黑染料废水,COD去除率均>66.5%,色度去除率>97%。
  • 吴韶亮;刘欣梅;阎子峰
    工业催化. 2007, 15(4):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讨论了现有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载体存在的结构和性能缺陷,阐述了铈锆固溶体在尾气净化中的作用,以及铈锆固溶体的主要合成方法,并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指出铈锆固溶体结构性能进行优化的方法以及改进、发展的方向。
  • 张伟;李春虎;吴建芝
    工业催化. 2007, 15(4):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用改性活性半焦来脱除烟气中SO2的动力学问题。考察半焦粒径、反应温度和空速对SO2转化率的影响,建立了本征动力学方程。反应级数为一级,表观活化能为10.058 kJ·mol-1,指前因子为69.622 2。
  • 饶培文;曾令可;李秀艳;税安泽;王慧
    工业催化. 2007, 15(4):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25型纳米TiO2和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ZnO粉体,在紫外灯(主波长365 nm)照射下,以罗丹明B(Rh-B)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催化剂用量、电解质(SO2-4、Cl-和NO-3)对TiO2和ZnO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结果发现,SO2-4促进光催化反应进行,Cl-对反应有抑制作用,而NO-3对反应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