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转移组合催化剂在FCC汽油脱硫中的应用
陈宗杰*, 王泽, 瞿玖, 张先茂, 王国兴
武汉科林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223
通讯联系人:陈宗杰。

作者简介:陈宗杰,1982年生,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气体净化和油品加氢研究。

摘要

针对以FCC汽油为原料生产国Ⅴ标准汽油带来的辛烷值损失过大的问题,开发出一种硫转移组合催化剂,可减少辛烷值损失,同时降低硫含量至小于10 μg·g-1。研究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及不同催化剂组合方案对脱硫和辛烷值损失的影响,并进行100 h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50 ℃、反应压力2.0 MPa和空速3 h-1条件下,催化剂A在上层、B在下层的组合方式的催化剂硫转移能力较好,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 石油化学工程; 硫转移; 轻质硫; 噻吩类硫; 辛烷值
中图分类号:TE624.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143(2016)04-0067-04
Application of sulfur transfer catalysts for 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oline
Chen Zongjie*, Wang Ze, Qu Jiu, Zhang Xianmao, Wang Guoxing
Colin Fine Chemical Co., Ltd., Wuhan 430223,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re existed the problem of the loss of octane number using FCC gasoline as the raw material to producing gasoline which met the national Ⅴ emission standard.In order to reduce the loss of octane value, the sulfur transfer catalysts and their combination process were developed,and the sulfur content of gasoline was reduced below 10 μg·g-1.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s, reaction pressure,space velocity and catalyst combination schemes on desulfurization and octane value loss were investigated.The stability test of 100 h running 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alysts with the combination scheme of catalyst A in top layer and B in lower layer possessed good sulfur transfer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150 ℃,reaction pressure 2.0 MPa and space velocity 3.0 h-1.

Keyword: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sulfur transfer; light sulfur; thiophene sulfur; octane value

随着世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 各国都在不断提高燃料油的规格。2012年北京已实施国Ⅴ 燃料油标准, 要求汽油中硫含量小于10 μ g· g-1, 2018年将在全国实施国Ⅴ 燃料油标准。目前我国汽油中90%以上的硫化物来自 FCC 汽油, FCC汽油的烯烃含量一般在40%以上, 芳烃含量为25%~35%, 硫含量越来越高, 因此, 降低 FCC汽油中的硫含量已成为生产高标准清洁燃料的重点。

在FCC 汽油中硫化物和烯烃有特定的分布, 烯烃集中在轻馏分中, 硫含量集中在重馏分中。传统的FCC汽油加氢脱硫技术首先对全馏分的FCC汽油进行切分, 切分后的轻质馏分中含有大量烯烃和少量硫醇等硫化物, 进入脱臭工艺脱除其中的硫化物, 不需进行加氢。切分后的重质馏分进行加氢处理, 处理后的汽油再与脱臭后的轻质馏分汽油调和[1, 2, 3, 4]。该工艺切分轻油较少, 轻质馏分脱臭处理脱硫不彻底, 有固废产生, 易造成环境污染。

国内外成熟的FCC汽油脱硫降烯烃技术主要有OCT-MD、RSDS、RIDOS、SCANFing和Prime-G+等技术, 但此类技术已不能满足国Ⅴ 燃料油标准。在生产国Ⅴ 燃料油标准时, 为了降硫而损失辛烷值, 使炼油企业得不偿失。

本文以FCC汽油为原料油, 对组合催化剂上硫转移反应进行研究, 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对硫转移反应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催化剂制备

组合催化剂由催化剂A和B组成。催化剂A以Al2O3为载体, 将含有活性组分Ni、Mo的金属盐配制成溶液, 将载体放入其中进行浸渍, 然后取出干燥和焙烧, 两种活性金属负载物质的量比为5∶ 1。催化剂B以改性分子筛M为载体, 负载一定量的酸。

催化剂A使用前经预硫化处理, 220 ℃恒温1 h, 290 ℃恒温2 h, 压力2.0 MPa, 氢油体积比为300∶ 1, 空速2 h-1。催化剂B经焙烧后直接使用。

1.2 催化剂评价

FCC汽油性质如表1所示。

表 1 FCC原料油性质 Table 1 Properties of raw oil

采用固定床反应装置对催化剂进行评价, 催化剂A装填量20 mL, 催化剂B装填量30 mL, 反应稳定8 h后取样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组合催化剂上的硫转移反应

采用FCC汽油研究催化剂A和B上的硫转移反应, 采用色谱及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各种硫化物。

催化剂A上发生的主要是硫转移反应, 小分子硫醇类硫化物与烯烃发生反应, 生成大分子硫化物, 大分子硫化物在分馏中从汽油轻组分中切割至重组分中, 使FCC汽油轻组分的硫脱除。文献[5]报道, 硫醇在硫转移催化剂上发生的反应是自由基加成。

催化剂B上发生的反应是噻吩类硫化物与烯烃的烷基化, 反应机理按正碳离子反应进行, 首先FCC汽油中烯烃与催化剂B的酸中心反应生成正碳离子, 然后正碳离子再与噻吩类硫反应生成烷基噻吩[6, 7]。经过烷基化反应生成的烷基噻吩类硫物质被转移到重组分的汽油中, 通过加氢或蒸馏的方法脱除。

2.2 反应温度

在反应压力2.0 MPa、空速3 h-1和氢油体积比10条件下, 考察反应温度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如图1所示。

图 1 反应温度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Figure 1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s on performance of the combined catalyst

由图1可以看出, 反应温度过低时, 组合催化剂上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移活性较低, 容易导致 FCC汽油轻组分硫过高, 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提高反应温度, 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提高, 但烯烃选择性下降。反应温度150 ℃时, 烯烃选择性为99.1%, 噻吩类硫转化率高达86%。进一步升高反应温度, 轻质硫转化率有所提高, 但噻吩类硫转化率和烯烃选择性均开始下降, 反应温度过高会使烯烃饱和率上升引起辛烷值过度损失, 甚至还会发生加氢脱硫反应产生硫化氢; 另外, 高温易引起烯烃和二烯烃发生聚合反应, 积炭生焦覆盖催化剂表面, 严重影响催化剂活性, 适宜的反应温度为150 ℃。

2.3 反应压力

在反应温度 150 ℃、空速3 h-1和氢油体积比10条件下, 考察反应压力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如图2所示。

图 2 反应压力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Figure 2 Effects of reaction pressure on performance of the combined catalyst

由图2可以看出, 提高反应压力, 轻质硫转化率呈上升趋势, 烯烃选择性变化不大, 噻吩类硫转化率变化较小, 约保持在85%, 可能是在实验压力范围, 反应物处于液相, 提高压力对噻吩类硫的转化影响不大。综合考虑, 适宜的反应压力约为2.0 MPa。

2.4 空 速

在反应温度150 ℃和反应压力2.0 MPa条件下, 考察空速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如图3所示。

图 3 空速对组合催化剂性能的影响Figure 3 Effects of space velocity on performance of the combined catalyst

由图3可以看出, 提高空速, 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降低, 烯烃选择性提高, 可能是增大空速, 缩短了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停留时间, 减少了硫转移和烯烃饱和反应的发生, 使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下降, 噻吩类硫转化率下降较大, 烯烃饱和减弱, 烯烃选择性有所上升。空速为1 h-1时, 虽然轻质硫和噻吩类硫的转化率很高, 但单烯烃选择性很差, 辛烷值损失过多; 空速为3 h-1时, 单烯烃选择性和硫转化率均较好, 适宜的空速为3 h-1

2.5 组合方式

在反应温度150 ℃、反应压力2.0 MPa和空速3.0 h-1条件下, 催化剂不同组合方式的性能比较见表2

表 2 催化剂不同组合方式的性能比较 Table 2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the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 schemes

表2可以看出, 催化剂A和B组合方式对烯烃选择性和硫转化率影响较大。催化剂A在上层, 催化剂B在下层时, 各项性能都表现较好; 而催化剂B在上层, 催化剂A在下层时, 由于催化剂B具有一定的酸性中心, 很容易导致二烯烃和单烯烃聚合反应, 生成物堵塞催化剂孔, 造成噻吩类硫转化率下降和单烯烃选择性差。

2.6 组合催化剂的稳定性

在反应温度150 ℃、反应压力2 MPa、氢油体积比10和空速3 h-1条件下, 考察组合催化剂稳定性, 结果见图4。

图 4 组合催化剂稳定性实验Figure 4 Stability tests of the combined catalyst

由图4可知, 组合催化剂的烯烃选择性、噻吩类硫和轻质硫转化率保持平稳, 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 结 论

(1) 催化剂A和B上发生的主要反应为二烯烃加氢饱和、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为大分子硫化物, 在分馏过程中能除去。

(2) 提高压力或降低空速, 有助于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的增大, 但烯烃选择性有所下降; 提高反应温度, 轻质硫转化率提高, 而噻吩类硫转化率先升高后降低, 最佳温度为150 ℃, 继续升高温度, 单烯烃饱和率上升。

(3) 催化剂A在上层, B在下层的组合方式, 能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和硫转移活性, 有效防止催化剂聚合结焦, 延长催化剂寿命。在100 h稳定实验中, 催化剂上烯烃选择性、轻质硫和噻吩类硫转化率保持平稳, 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邢金仙, 刘晨光. 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和族组成及硫化物类型的馏分分布[J].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3, 33(6): 6-9.
Xing Jinxian, Liu Chenguang. Distribution of sulfur, group composition and types of sulfur compounds in FCC naphtha[J]. Petroleum Refinery Engineering, 2003, 33(6): 6-9. [本文引用:1]
[2] 马宝利, 徐峰, 刘荣, . FCC汽油加氢脱硫提高辛烷值技术研究进展[J]. 炼油与化工, 2013, 24(4): 1-3.
Ma Baoli, Xu Feng, Liu Rong, et al. Technial research progress on FCC gasoline hydro-desulfurization for improvement of octane number[J]. Refining and Chemical Industry, 2013, 24(4): 1-3. [本文引用:1]
[3] 梁咏梅, 史权, 刘旭霞, . 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中轻重馏分切割温度的研究[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1, 42(5): 40-44.
Liang Yongmei, Shi Quan, Liu Xuxia, et al. Study on the cut points of light and heavy gasoline fractions for selective hydro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oline[J].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 2011, 42(5): 40-44. [本文引用:1]
[4] 温广明, 王丹, 赵野, . 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技术进展[J]. 工业催化, 2008, 16(12): 1-6.
Wen Guangming, Wang Dan, Zhao Ye, et al. Advances in FCC gasoline hydro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ies[J]. Industrial Catalysis, 2008, 16(12): 1-6. [本文引用:1]
[5] Alexis A, Griesbaum K, Warren A. Organic sulfur compounds Ⅷ. Addition of thiol to conjugated diolefi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62, 84(20): 3897-3904. [本文引用:1]
[6] Maria A, Michel V, Yuji Y. Gasoline desulfurization by catalytic alkylation over silica-supported heteropolyacids: fom model reaction to real feed conversion[J]. Catalysis Today, 2008, 130: 190-194. [本文引用:1]
[7] Virginie B, Christophe G, Michel V, et al. Alkylation of 3-methylthiophene with 2-methyl-2-butene overa zeolitic catalyst[J]. Energy & Fuels, 2004, 18(6): 1806-181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