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爱军,1972年生,男,河南省博爱县人,工程师,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分别以柠檬酸、乙二胺、乙酰丙酮以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为络合剂,采用络合浸渍法制备Ni质量分数为10%的Ni/ZrO2催化剂,考察催化顺酐液相加氢性能,并利用XRD、H2-TPR、H2-TPD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各络合剂对催化剂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活性金属分散度以及C=O加氢活性的影响均不相同。引入乙酰丙酮的Ni/ZrO2-AC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活性金属分散度和C=O加氢活性,表现出最高的g-丁内酯选择性,该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10 ℃、氢压5 MPa条件下反应3 h,顺酐转化率约100%,g-丁内酯选择性47.0%。
Ni/ZrO2 catalysts with Ni content of 10wt% were prepared by complexing-impregnation method,using citric acid,ethylenediamine,acetylacetone and disodium ethylene diaminetetraacetate as complexing agent respectively.Catalytic performances of these catalysts for liquid phase hydrogenation of maleic anhydride were evaluated.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H2-TRP and H2-TPD.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omplexing agent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interaction between metal and support,dispersion of active metal and C=O hydrogenation activity.Ni/ZrO2-AC catalyst prepared using acetylacetone as complexing agent exhibited the highest metal dispersion,C=O hydrogenation activityand γ-butyrolactone selectivity.When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210 ℃ and 5 MPa of hydrogen pressure,conversion of maleic anhydride on Ni/ZrO2-AC catalyst was 100% and selectivity of γ-butyrolactonewas 47.0%.
在负载型催化剂中, 活性金属组分的存在形态如电子组态、晶粒尺寸、形貌和分散性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有重要影响。研究者主要从载体材料改性、催化剂制备方法优化、活性金属组分调变以及添加助剂等方面入手来优化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此外, 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引入络合剂也可显著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早使用络合剂制备催化剂的研究始于壳牌公司的Thompson M S[1], 采用络合剂氨三乙酸制备了Co-Ni/SiO2催化剂, 应用于加氢脱氮反应。研究发现, 在制备过程中引入络合剂的催化剂加氢脱氮活性比不使用络合剂的催化剂高6倍, 络合剂大多通过与活性组分共浸渍的方式引入。在浸渍液中, 络合剂与活性组分前驱体形成络合物, 改变了活性组分前驱体的存在方式和浸渍液黏度, 进而对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的存在形态以及催化性能产生重要影响[2]。不同类型的络合剂对催化剂中活性金属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张晓菲等[3]研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CeO2和Sn掺杂CeO2过程中络合剂的引入对其催化加氢燃烧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以葡萄糖为络合剂合成的Sn掺杂CeO2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大, 组分平均晶粒较小且分散良好, 具有高的甲烷催化燃烧活性。而以柠檬酸为络合剂合成的样品则出现明显的团聚现象。李君华等[4]分别以草酸、柠檬酸、甘氨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络合剂, 采用络合分解法制备Ni-Ce-ZrO2催化剂, 并研究其催化CO2重整CH4的性能, 结果表明, 不同络合剂对催化剂的晶型结构有很大影响, 以PVP为络合剂有利于形成均匀的Ce-Zr-O立方固溶体, 相应的PVP-NiCeZr催化剂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 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5], 由于特殊的表面性质, 以ZrO2为载体的Ni催化剂表面具有较多的C=O吸附活化位点, 与以SiO2和Al2O3为载体的催化剂相比, Ni/ZrO2催化剂具有高的C=O加氢活性和g-丁内酯选择性。为深入了解络合剂的引入对催化剂吸附活化性能的影响, 本文拟采用不同性质的络合剂— — 柠檬酸(CA)、乙二胺(EDA)、乙酰丙酮(AC)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 以络合浸渍法制备Ni/ZrO2催化剂, 深入研究其顺酐液相加氢性能, 揭示络合剂对Ni/ZrO2催化剂吸附活化性能以及顺酐液相加氢性能的影响。
载体制备参考文献[5]:以甲醇为溶剂, 配制一定浓度的硝酸氧锆溶液, 按物质的量比1: 10加入尿素, 完全溶解后取80 mL密封于100 mL的水热釜中, 分别在200 ℃的温度下反应20 h。反应得到的沉淀用乙醇洗涤至中性, 110 ℃过夜干燥, 400 ℃的N2气氛焙烧4 h, 制得ZrO2载体。
催化剂制备:以六水合硝酸镍为镍源, 将不同络合剂(乙酰丙酮、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乙二胺)和硝酸镍配成溶液, 络合剂与Ni物质的量比为1: 1。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浸渍后样品经120 ℃干燥3 h 后于马弗炉400 ℃焙烧3 h, 并于流量为45 mL· min-1的氢气气氛中还原3 h, 得到Ni质量分数为10%的催化剂。不引入络合剂与引入柠檬酸、乙二胺、乙酰丙酮、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催化剂分别标记为Ni/ZrO2、Ni/ZrO2-CA、Ni/ZrO2-EDA、Ni/ZrO2-AC、Ni/ZrO2-Na2EDTA。
N2物理吸附表征采用美国麦克仪器公司ASAP 2020型自动物理吸附仪, 样品于90 ℃真空脱气预处理5 h, -196 ℃进行N2的吸附测定, 由BET方程计算比表面积。
采用德国布鲁克公司D8 Advanced 型X射线衍射仪, CuKa, λ =0.154 1 nm, 工作电压40 kV, 工作电流40 mA, 扫描速率6° · min-1, 扫描范围为10° ~80° 。
H2-TPR/TPD测定在美国麦克仪器公司AutochemⅡ 2920 型化学吸附仪上进行, H2-TPR测定时称取0.03 g样品置于U型石英管中, 在氩气气氛400 ℃预处理1 h, 降温至50 ℃, 切换为10%H2-Ar混合气以10 ℃· min-1速率升至700 ℃, TCD检测器检测H2消耗量。H2-TPD测定时称取0.1 g样品置于U型石英管中, 在纯氢气气氛还原1 h, 切换高纯氩气吹扫1 h后降至50 ℃吸附氢气1 h, 再切换为氩气进行程序升温脱附, 以10 ℃· min-1速率升至700 ℃, TCD检测器检测H2脱附量。
在100 mL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顺酐液相加氢反应, 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称取0.3 g催化剂、4.9 g顺酐以及40 mL四氢呋喃置于高压釜, 先用N2置换高压釜内空气, 之后充入H2至5 MPa, 并缓慢加热至210 ℃。到达指定温度后, 开启搅拌开关, 转速调节为400 r· min-1, 反应3 h, 反应产物在气相色谱仪上进行分析。
表1列出不同催化剂的织构参数。
![]() | 表1 不同催化剂的织构参数 Table 1 Texture properties of catalysts |
由表1可以看出, 催化剂的孔容和平均孔径变化不大。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引入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时,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基本保持恒定, 而引入乙酰丙酮和乙二胺时,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略有增加。
图1列出不同催化剂的H2-TPR谱图。由图1可以看出, 不引入络合剂的Ni/ZrO2催化剂分别在273.4 ℃、321.9 ℃与410.0 ℃呈现3个相互重叠的耗氢峰, 分别归属于小晶粒NiO、与体相NiO类似以及与载体有强相互作用的NiO物种的还原[5, 6, 7, 8]。引入络合剂后, 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发生明显改变。引入柠檬酸的Ni/ZrO2-CA催化剂在278.6 ℃呈现一较窄且略微不对称的耗氢峰, 同时在441.8 ℃呈现一不对称且弥散的耗氢峰, 峰面积明显小于相应的Ni/ZrO2催化剂中与载体有强相互作用的NiO还原峰, 表明在Ni/ZrO2-CA催化剂中与载体有强相互作用的NiO物种明显减少, NiO物种多以小晶粒NiO形式存在。表明柠檬酸的引入减弱了活性金属组分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同时促进了NiO物种在载体表面的分散, 与Li H等[8]研究结果一致。与Ni/ZrO2-CA催化剂的还原行为不同, 引入乙二胺与乙酰丙酮的催化剂则在(219.7~497.8) ℃和(257.2~494.8) ℃呈现一宽化的连续不断的耗氢峰, 表明乙二胺与乙酰丙酮的引入增强了活性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 Ni物种主要以与体相NiO类似和与载体有强相互作用的Ni物种形式存在。与上述催化剂的还原行为不同, 引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催化剂在约320 ℃呈现一较为尖锐的耗氢峰, 该耗氢峰拖尾至约600 ℃结束, 表明催化剂中的Ni物种主要以与体相NiO类似的物种存在。
图2为焙烧及还原后催化剂的XRD图。由图2可以看出, 各催化剂均在30.3° 、35.2° 、50.2° 和60.3° 处分别呈现出四方相ZrO2(101)、(110)、(112)和(211)晶面的特征衍射峰(JCPDS 80-0965)[9]。焙烧后催化剂在28.2° 呈现一微弱的可归属于单斜相ZrO2(111)晶面的特征衍射峰, 表明所制备载体主要以四方相ZrO2存在。经还原后, 除Ni/ZrO2-Na2EDTA催化剂外, 其余催化剂样品均在24.1° 呈现一单斜相ZrO2(110)晶面特征衍射峰, 表明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 有少量ZrO2载体由四方晶型演变为单斜晶型。
![]() | 图2 焙烧及还原后催化剂的XRD图Figure 2 XRD spectra of catalysts after calcination and reduction (1) Ni/ZrO2; (2) Ni/ZrO2-CA; (3) Ni/ZrO2-EDA; (4)Ni/ZrO2-AC; (5) Ni/ZrO2-Na2EDTA |
由图2还可以看出, 焙烧后催化剂除ZrO2载体的特征衍射峰外, 还在37.4° 、43.3° 、62.9° 呈现NiO特征衍射峰[10], Ni/ZrO2、Ni/ZrO2-CA、Ni/ZrO2-EDA、Ni/ZrO2-AC与Ni/ZrO2-Na2EDTA催化剂中NiO晶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2.8 nm、18.7 nm、19.8 nm、20.5 nm和25.7 nm。柠檬酸、乙二胺与乙酰丙酮的引入促进了NiO在载体上的分散, 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引入则使NiO物种有所聚集, 与H2-TPR结果一致。还原后催化剂的NiO特征衍射峰消失, 在44.5° 处呈现Ni(111)特征衍射峰[10, 11], 表明在还原过程中NiO还原为Ni物种。由谢乐公式计算得到Ni/ZrO2、Ni/ZrO2-CA、Ni/ZrO2-EDA、Ni/ZrO2-AC与Ni/ZrO2-Na2EDTA催化剂中Ni晶粒的平均粒径依次为21.4 nm、26.6 nm、20.0 nm、18.4 nm和32.6 nm。值得注意的是, 以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为络合剂的催化剂在还原过程中Ni物种发生明显聚集, 可能是在这两个催化剂中活性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较弱, 在还原过程中, Ni物种较易发生迁移与聚集所致[12, 13]。
图3为不同催化剂的H2-TPD谱图。
![]() | 图3 不同催化剂的H2-TPD谱图Figure 3 H2-TPD profiles of catalysts (1) Ni/ZrO2; (2) Ni/ZrO2-CA; (3) Ni/ZrO2-EDA; (4) Ni/ZrO2-AC; (5) Ni/ZrO2-Na2EDTA |
由图3可以看出, 各催化剂在(50~350) ℃均呈现一宽化的氢气脱附峰, 归属为活性金属Ni表面吸附氢气的脱附。经计算, Ni/ZrO2、Ni/ZrO2-CA、Ni/ZrO2-EDA、Ni/ZrO2-AC与Ni/ZrO2-Na2EDTA催化剂表面氢气脱附量分别为51.2 μ mol· g-1、38.7 μ mol· g-1、55.0 μ mol· g-1、55.7 μ mol· g-1、33.0 μ mol· g-1, 与XRD结果一致, 主要是由于活性金属晶粒尺寸越小, 暴露于催化剂表面吸附活化氢气位点越多[14]。因此, Ni/ZrO2-AC催化剂表面具有最多吸附活化氢气位点, Ni/ZrO2-Na2EDTA催化剂表面最少。
表2列出不同催化剂的顺酐液相加氢结果。由表2可以看出, 各催化剂上顺酐转化率约100%, 顺酐加氢产物主要是丁二酸酐和g-丁内酯, 其余深度加氢产物如1, 4-丁二醇、四氢呋喃和丁酸等选择性总和为0.1%。随引入络合剂的不同, 各催化剂上g-丁内酯选择性存在较大差异, 表明其C=O加氢活性不同[15]。为进一步比较各催化剂的C=O加氢活性, 计算得到Ni/ZrO2、Ni/ZrO2-CA、Ni/ZrO2-EDA、Ni/ZrO2-AC与Ni/ZrO2-Na2EDTA催化剂对C=O加氢的TOF值分别为:1.06 min-1、0.61 min-1、1.01 min-1、1.17 min-1和0.33 min-1。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 各催化剂的C=O加氢活性顺序为:Ni/ZrO2-AC> Ni/ZrO2» Ni/ZrO2-EDA> Ni/ZrO2-CA> Ni/ZrO2-Na2EDTA, 表明乙酰丙酮的引入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C=O加氢活性, 而柠檬酸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引入则降低了催化剂的C=O加氢活性。可能是由于络合剂的引入改变了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增多/减少了催化剂表面C=O的吸附活化位点所致。
![]() | 表2 不同催化剂的顺酐液相加氢结果 Table 2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atalysts for liquid phase hydrogenation of maleic anhydride |
采用络合浸渍法制备Ni/ZrO2催化剂, 对其顺酐液相加氢性能的研究表明, 不同络合剂对Ni/ZrO2催化剂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活性金属分散度以及C=O加氢活性的影响各不相同。引入乙酰丙酮的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活性金属分散度和C=O加氢活性, 表现出最高的g-丁内酯选择性, 在反应温度210 ℃、氢压5 MPa条件下反应3 h, 顺酐转化率约100%, γ -丁内酯选择性47.0%; 引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催化剂活性金属分散度和C=O加氢活性最低, g-丁内酯选择性也最低。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