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刘海华*, 吴奇, 张锋, 佘丹, 张贺然, 马江航
西安航空学院 能源与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通讯联系人:刘海华。

作者简介:刘海华,1977年生,女,硕士,从事环境与能源生物技术中的热物理问题及气液两相流动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摘要

石油及重金属等原材料的广泛开采与使用,使石油、重金属污染及其复合污染日益加重,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生物法在污染物治理方面由于其成本效益良好以及环境友好性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值得关注的方法。简要介绍了重金属和石油的污染类型、复合污染现状、降解石油和修复处理重金属污染的作用机理,重点说明添加微生物及添加营养物质在重金属-石油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重要性,并预测了未来在处理土壤污染方向的主流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复合污染; 重金属修复; 石油降解; 生物处理
中图分类号:X53;X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143(2019)04-0001-05
Advances inbioremediation of compound contaminated soil
Liu Haihua*, Wu Qi, Zhang Feng, She Dan, Zhang Heran, Ma Jianghang
School of Energy and Architecture,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Shaanxi,China
Abstract

The extensive exploitation and use of petroleum and heavy metals and other raw materials have aggravated the pollution of petroleum,heavy metals and their combined pollution,and caused more and more harm to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s.Biological metho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noticeable method in pollutant treatment because of its good cost-effec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Pollution types of heavy metals and petroleum,present situation of combined pollution,mechanism of degrading petroleum and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were briefly introduced.The importance of adding microorganisms and nutrients in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was emphasized.Main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il pollution treatment was predicted.

Keyword: three wast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co-contamination; heavy metal remediation; petroleum degradation; biological treatment

土壤是将有机界、无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连接起来的中心环节,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原油开采、炼化都会产生污染物, 运输过程中泄漏事故时常发生, 对土壤造成污染[1]。因此石油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环境科学关注的焦点之一[2]

实际中的土壤污染物并不单一, 往往复杂多样化, 不同种类的污染物会相互作用, 具有综合性和伴生性, 其中有机污染物与无机污染物构成复合污染最为普遍[3]。当存在这种复杂的复合污染时, 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加作用、相同作用会比单一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加恶劣, 治理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如何对被这种复合污染物污染的土壤进行高效而经济的修复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复合污染物与单一性污染物的明显区别在于污染物的来源种类, 主要有3种形式:(1) 在同一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大于等于两种; (2) 同一环境中, 同一污染物有多种来源; (3) 环境中同时存在的污染物的类型大于等于两种[4]

按污染物来源可将复合污染分为同源和异源两种。(1) 同源复合污染:同一环境介质中存在多种污染物引起的复合污染。根据环境介质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大气复合污染、土壤复合污染和水体复合污染。(2) 异源复合污染:由不同环境介质来源的同一污染物或不同污染物所引起的复合污染。主要为土壤、水体、空气这三种环境介质之间的两两复合以及三者的综合复合, 如土壤-水体复合型、大气-土壤-水体复合型[5]

按污染物类型可分为[6]有机复合污染、无机复合污染和有机-无机复合污染。

本文简要介绍重金属和石油的污染类型、降解石油和修复处理重金属污染的作用机理, 重点说明微生物在重金属-石油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重要性, 并预测未来在处理环境污染方向的主流发展趋势。

1 复合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现状

郑振华等[5]研究表明, 当石油和重金属共存于土壤环境中时, 可能通过下列几种方式来影响石油以及重金属的环境行为: (1)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竞争。通常竞争行为会导致竞争性污染物从吸附位点的置换。竞争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存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比和吸附特性。(2) 它们可直接形成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物或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三元复合物。这些复合体将影响复合污染物与土壤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有效性。(3) 外源污染物如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会改变土壤pH值、氧化还原能力、微生物活性和酶系统等, 从而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和代谢。

赵晓秀[7]对重金属铜复合污染土壤中石油的微生物降解研究得出, 低浓度的Cu2+(23.7 mg· kg-1)能促进土著微生物对正十六烷的降解, 降解率提高7%, 高浓度的Cu2+(47.4 mg· kg-1、237 mg· kg-1)则抑制正十六烷的降解, 使其降解率分别下降10%和20%。原因是重金属浓度高出某个阈值就会引起微生物的各种生理变化, 如生物量减少、细胞功能紊乱、各种酶失活[8]

2 重金属污染分类及微生物处理方法
2.1 重金属形态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有水溶态、吸附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植物容易吸收水溶态和吸附交换态, 且水溶态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有很大的迁移性。属于碳酸盐结合态的重金属与土壤结合相对较弱, 因而迁移性小, 有机结合态容易被氧化分解, 而残渣态由于不溶性则不容易被植物吸收, 只有经过化学反应变成可溶态才可被吸收。水溶态重金属在土壤中一般含量很低, 但容易被植物吸收, 所以危害最大, 因而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点[9]

2.2 微生物修复方法

微生物修复法即通过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沉淀、氧化还原作用降低污染物的毒性, 其修复特性来源于其自身的防御机制。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泛, 并且不存在自然灭亡, 一旦达到有利的生长条件, 少数的残存微生物体会以惊人的速度迅速繁衍, 梭索状芽孢杆菌繁殖一代仅需20 min, 3 h代谢位能便可以扩大至1 000倍。相比于高等生物, 微生物的比表面积巨大, 因而能与外界快速的进行物质交换, 代谢强度极高。

高浓度时重金属在土壤中被吸附, 低浓度时则会与土壤中的有机或无机配位体形成络合物、蛰合物。微生物修复机制主要可以归结为3种形式:(1)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和富集作用。微生物通过带电的细胞表面吸附重金属离子, 如革兰氏阴性细菌Citrobacer分泌大量的磷酸根离子, 使得细胞表面带负电荷, 可以实现重金属离子的富集。(2) 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过程改变金属离子的价态, 从而降低其生态毒性、水溶性或迁移性。如假单孢杆菌氧化三价砷, 产碱菌属可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这一过程大大降低了各元素的毒性以及迁移性。(3) 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产生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酸溶解重金属以及含有重金属的矿物[10]

相比于其他方法, 微生物修复具有对环境扰动小、二次污染问题小、形式多样、操作简单、处理费用低、效率高和可以原位处理低浓度有害污染物等优点。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历经40多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 在环境治理中显示了极大的潜力。1989年美国邮轮泄露污染了1 450 km的海岸,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使得原油净化过程节省了两个月时间, 最大化的减小了污染扩散。

长期以来, 许多研究人员将寻找重金属微生物修复材料置为研究重点, 已经发现了很多具有修复能力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 其中放线菌在这类微生物中占有很大比例, 放线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具有絮凝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分泌到细胞外可以改变重金属的价态, 从而降低重金属的生态毒性; 除放线菌外, 部分真菌对重金属也有很高的抗性, 如黑根霉可大量快速地吸附Cu2+、Ni2+、Pb2+、Zn2+、Cd 2+等重金属离子。

3 石油烃类污染的主要处理方法
3.1 微生物修复石油烃类污染

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是污染土壤治理的主要部分, 石油烃是天然的有机物, 微生物可以利用石油作为碳源进行代谢。代谢过程是微生物的氧化还原酶促进的氧化偶联反应。这些酶通过分解化学键以及消耗生化反应产生的能量, 将电子从待降解的有机化合物上转移到另一种化合物上, 最终将有机污染物转化成安全的无机物。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200多种微生物可对石油实现降解作用, 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霉菌和藻类。

石油成分极其复杂, 这种复杂性直接影响石油烃的可生物降解性。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过程十分复杂, 包括氧化、还原、水解、脱卤、缩合、脱羟以及异构化。一般只要条件适合, 石油成分中的碳氢化合物都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只是降解的难易程度有所差别, 烯烃容易被微生物分解, 烷烃次之, 芳烃以及多环芳烃分解困难, 脂环烃更难[11]

对石油类污染物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其中生物修复法因具有成本低, 效益高和环境友好的优点被公认为值得推广的技术。微生物可以以碳氢化合物为碳源和能源进行代谢活动, 微生物修复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种自然能力对石油实现降解[12]。石油中大部分化合物是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 但其自然降解过程缓慢, 耗时较长, 因此探究加速降解过程的技术十分重要[13]。目前加速这种修复过程的方法有生物强化法和生物刺激法。生物强化是指向污染土壤中接种工程菌群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生物刺激是指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营养物质(主要是N和P)或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刺激土著污染物降解菌群生长, 以提高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率[14]

3.1.1 生物强化

微生物具备使用石油作为碳源和能源的新陈代谢机能和酶能力[15], 研究表明, 以降解石油烃能力著称的典型菌群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 包括单胞菌、海杆菌、食烷菌、产微球茎菌、鞘氨醇单胞菌、红球菌、微球菌、纤维菌、迪茨菌、戈登氏菌等[16, 17]。由于石油是一种复杂的多组分均质混合物, 其主要的组成元素C和H可按一定数量和空间关系结合成多种石油烃(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降解不同种类石油烃, 降解率也各有差异, 如菌株JZ3-21(恶臭假单胞菌)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高达99.77%, 但对芘的降解率仅为23.07%, 菌株B5(施氏假单胞菌)则具有良好的芘降解性能, 培养36 h内对芘的总降解率高达96.3%。因此在处理石油烃类污染物时, 往往需要多种微生物协同作用才可完成对全部石油组分的降解。因此在不影响当地土著微生物以及无害的前提下可以向被污染地区接种针对某种污染物工程菌, 以克服当地土著微生物生物不均匀性。

3.1.2 生物刺激

生物刺激主要有添加营养成分和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两种措施。

C, N, P是微生物新陈代谢必须的营养元素。C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支柱, N是细胞蛋白和细胞壁合成的主要成分, P参与细胞膜、核酸和ATP的合成[18], n(C): n(N): n(P)最佳值为100: 10: 1。而在石油污染地区C的含量远远高于N和P, 营养元素的比例失调, 导致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活动受限。加入N和P可以直接促进土壤中石油的生物降解。实际中只有3%的原油可以被降解, 但当加入N、P后可提高到70%。

加入表面活性剂的目的是增大微生物与污染物的接触面积。微生物处理污染物的机理是胞内酶催化, 石油的生物利用度是影响微生物修复污染的关键因素, 增大微生物与污染物接触面积可有效提高降解率。研究表明, 石油的生物利用度影响着自身被降解的效率。Aburto-Medina等[19]采用生物强化策略修复长期受油污染土壤, 只可清除约41.3%的C10~C40石油烃。虽然C15~C36石油烃理论上是可生物降解的, 但由于生物利用度的约束, 修复过程结束后其在土壤中仍然有大量残留。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机理是油-水混合物进行乳化, 以提高石油烃的水溶性促进微生物对其吸收和通化。Wang C等[1]研究表明, 未经处理的微生物对石油烃的相对降解率为43.56%, 而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可提高到51.29%, 其中饱和烃的含量较未处理前明显降低, 芳香烃则略有下降。表面活性剂的确定原则是可促进污染物的生物可得性; 对微生物无害; 对环境的理化性质不产生影响。

3.2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石油烃类污染

事实上, 以上处理方法在单一使用时都存着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 即便是应用最广的微生物法也存在降解率耗时长久的问题, 因此多种技术结合使用才是最主要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作为一项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 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将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组成一个复合体系, 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互利作用强化根际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其降解原理为植物的根分泌物可以为根际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 创造营养丰富的生长环境, 使得微生物的活性增加。根分泌物一般是含有糖、氨基酸和黄酮类物质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根分泌物可以将微生物的活性提高(10~100)倍。根际微生物可以产生诸如铁蛋白、草酸之类的蛰合剂, 这些蛰合剂在修复重金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8] 。附着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可以随着根系深入到深层土壤, 使得微生物分布更加均匀[20]。并且为生物的生长过程以石油烃为碳源, 减少了植物根系周围的石油烃含量, 从而减少了对植物的毒害作用[21], 以上描述的这种微生物和植物的协同作用可有效促进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4 结 语

在污染物治理方面, 生物法由于其成本效益良好以及环境友好性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值得关注的方法。其中微生物由于有较高的比表面积, 且膜上具有丰富的活性吸附位点, 被认为是一种优良的生物降解剂。经过大量研究, 目前已得到多种有针对性修复作用的菌种, 并且开发出一些新的处理方式, 如植物修复法, 微生物强化技术, 土壤堆肥技术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但由于影响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复杂多样, 尤其是在原位进行大规模生物修复实验时, 存在很多不可控的环境因素, 无法保证生物修复的效果, 因此未来的实验研究应当充分考虑并模拟现实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如风化程度、水流能量、盐度等, 进行充分验证并能调整治理方案以及研究在恶劣条件和极端条件下可以生长的微生物, 最终达到科学的预测生物修复的结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Wang C, Liu X, Guo J, et al. Biodegradation of marine oil spill residues using aboriginal bacterial consortium based on, Penglai 19-3, oil spill accident, China[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8, 159: 20-27. [本文引用:2]
[2] Chen T R, Liu X Y, Zhang X Y, et al. Effect of alkyl polyglucoside and nitrilotriacetic acid combined application on lead/pyrene bioavailability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y in co-contaminated soils[J]. Chemosphere, 2016, 154: 515-520. [本文引用:1]
[3] 兰翔, 曹霞, 谭启玲, . 两株耐铅镉真菌对土壤中铅镉赋存形态及小白菜吸收积累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6): 2095-2102.
Lan Xiang, Cao Xia, Tan Qiling, et al. Effect of two lead-cadmium tolerant fungi on the fractionation of lead and cadmium in soil,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lead and cadmium in Chinese cabbage[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6, 36(6): 2095-2102. [本文引用:1]
[4] 易秀, 杨胜科, 胡安焱. 土壤化学与环境[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本文引用:1]
[5] 郑振华, 周培疆, 吴振斌. 复合污染研究的新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3): 469-473.
Zheng Zhenhua, Zhou Shengke, Hu Anyan. New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combined pollu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 12(3): 469-473. [本文引用:2]
[6] 陈素华, 孙铁珩, 周启星, . 微生物与重金属问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2): 239-242.
Chen Suhua, Sun Tiehang, Zhou Qixing, 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heavy methals and its applic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2, 13(2): 239-242. [本文引用:1]
[7] 赵晓秀. 重金属铜复合污染土壤中石油的微生物降解[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Zhao Xiaoxiu. 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in the soil compiexed with copper[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本文引用:1]
[8] Jacob J M, Karthik C, Saratale R G, et al. 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tackle heavy metal pollution: A survey of literatur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8, 217: 56-70. [本文引用:2]
[9] 张艳, 邓杨悟, 罗仙平, . 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微生物修复技术探讨[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2, 3(1): 63-66.
Zhang Yan, Deng Yangwu, Luo Xianping, et al. On soil contamination by heavy metal and microbi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J]. Jiangxi Nonferrous Metals, 2012, 3(1): 63-66. [本文引用:1]
[10] 安凤秋, 董祥芝. 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探讨[J]. 陕西农业科学, 2016, 62(6): 67-70. [本文引用:1]
[11] 何良菊, 李培杰, 魏德洲, .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营养平衡及降解机理[J]. 环境学, 2004, 25(1): 91-94.
He Liangju, Li Paijie, Wei Dezhou, et al. Nutrient balance and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oil[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4, 25(1): 91-94. [本文引用:1]
[12] 孟娟, 郑西来, 王玉华, . 石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化工环保, 2016, 32(2): 143-150.
Meng Juan, Zheng Xilai, Wang Yuhua, et al. Research progresses on bioremediation of oilcontaminated shorelin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2016, 32(2): 143-150. [本文引用:1]
[13] Atlas R M, Hazen T C. Oil biodegradation and bioreme-diation: A tale of the two worst spills in U. S. histor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45(16): 6709-6715. [本文引用:1]
[14] Nikolopoulou M, Kalogerakis N. Biostimulation strate-gies for enhanced bioremediation of marine oil spills including chronic pollution[C]//Berlin Heidelbe: Springer-Verlag, 2010: 2521-2529. [本文引用:1]
[15] Beolchini F, Rocchetti L. High bacterial biodiversity increases degradation performance of hydrocarbons during bio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harbor marine sediments[J]. Environ Pollut, 2012, 167: 85-92. [本文引用:1]
[16] Van B J B, Smits T H, Whyte L G, et al. Alkane hydroxylase homologues in Gram-positive strains[J]. Environ Microbiol, 2002, 4(11): 676-682. [本文引用:1]
[17] Brito E M, Guyoneaud R, Goni-Urriza M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carbonoclastic bacteria communities from mangrove sediments in Guanabara Bay, Brazil[J]. Res Microbiol, 2006, 157(8): 752-762. [本文引用:1]
[18] 王翔, 王世杰, 张玉, . 生物堆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35(6): 94-99.
Wang Xiang, Wang SHijie, Zhang Yu, et al.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 remediation bv biopil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35(6): 94-99. [本文引用:1]
[19] Dand ie C E, Weber J, Aleer S, et al. Assessment of five bioaccessibility assays for predicting the efficacy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biodegradation in aged contaminated soils[J]. Chemosphere, 2010, 81(9): 1061-1068. [本文引用:1]
[20] 丁克强, 骆永明.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 土壤, 2001, 4: 169-176. [本文引用:1]
[21] Daniel D, Emilien P, Frederic C. The iduence of temperature on bacterial assemblages during bioremediation of a diesel fuel contamlnated sub Antaretic soil[J].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ehnology, 2007, 48(2): 74-8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