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曹 丽,1994年生,女,四川省广安市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光催化作用对水体藻类的去除。
由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起的蓝藻水华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严重威胁水生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综述了近年来以TiO2为代表的纳米材料光催化技术在蓝藻水华治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其中光催化负载体技术与可见光响应下高效光催化性能的研究广泛;归纳并总结了TiO2抑制蓝藻生长光催化机理的一般规律性以及其对蓝藻细胞作用的活性氧(ROS)破坏机制。TiO2光催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长期可行性,但在实际应用中新型结构单元的高效光催化剂的探索,负载装置应用的完善以及对水体中有害毒素的去除仍然是研究的难题。
The cyanobacteria bloom caused by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is a major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 facing the world,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aqua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The research status of nano-material photocatalysis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iO2 in the treatment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is reviewed.Supporters for photocatalysis and catalysts with high-efficiency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under visible light response are widely studied.Furthermore,the general rule of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of TiO2 inhibiting cyanobacterial growth and destr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in cyanobacterial cells are summarized.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iO2 photocatalysis technology has long-term feasibility,bu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the exploration of high-efficiency photocatalysts of new structural units,the improvement of load device application,and the removal of harmful toxins in water are still challenges.
目前,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 而蓝藻水华暴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66%的淡水湖泊和水库常年遭受蓝藻水华的侵害[1]。蓝藻水华不仅造成水环境功能下降, 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还使得水质恶化, 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与生产[2]。部分蓝藻因为抵抗环境胁迫等原因而分泌的毒素对人体动物的肝脏、肾脏等器官有着极大伤害[3]。此外, 大量聚集的藻类以及产生的藻毒素对污水处理工艺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4]。
纳米材料光催化技术为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该研究领域中, ZnO、Fe2O3、WO3和TiO2等材料应用较多, 其中TiO2因具有成本低廉、无毒害、效率高等独特的性能得到广泛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光催化技术应用于去除水体有害藻类的研究进行总结, 并重点探讨以TiO2半导体为代表的纳米材料光催化技术控制蓝藻水华污染的研究动态, 为此类清洁型材料全面运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思路与展望。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 利用纳米氧化物及其改性材料可以成功抑制水华蓝藻的生长, 甚至逐步降解藻细胞及其有害代谢产物。表1列举了利用不同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除藻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 | 表1 不同的光催化材料去除藻类性能的研究状况 Table 1 Summary about different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used to algae removal |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实验室阶段, 光催化技术对水华蓝藻的去除效率很高, 在短时间内便可达到80%以上。纳米材料通过改性以及结合负载体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材料的吸收光谱范围, 改善了材料的团聚和回收问题, 从而改善了其光催化性能。但实验室光催化光源大都使用紫外灯或者功率大的氙灯, 对自然可见光的探索较少, 这并不利于实际的应用以及不符合节能环保的初衷。
TiO2对藻细胞的毒性机制建立在各种形式的活性氧(ROS)基础上[15]。半导体材料在光能的作用下, 当光子能量大于禁带宽(如锐钛矿相Eg=3.2 V)时, 光子能量就会激发低能价带的电子跃迁到高位导带并产生具有氧化还原能力的光生电子-空穴, 足够数量的光生电子空穴转移到材料表面并结合表面吸附的OH-、H2O或O2反应生成活性氧物质, 如羟基自由基(· OH)、超氧自由基(· O2-)、单线态氧(1O2)等[16]。ROS覆盖在藻细胞表面, 导致藻细胞膜结构的脂质过氧化。当前研究多倾向于证明藻细胞降解开始的作用位点在藻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器膜等外部保护结构[17], 而细胞内产生的ROS与重要的生物分子如脂质、色素发生反应, 使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产生氧化损伤[18], 抑制光合作用和其他代谢活动, 最终破坏细胞甚至致其死亡。
但TiO2的带隙较宽, 光吸收范围局限在波长小于387 nm的紫外光区, 从而限制了TiO2的光能利用率[19]; 另一方面, 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发生在纳秒到皮秒数量级之间, 所以如何抑制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目前, 纳米TiO2常用的改性方式有5种:(1)金属及非金属离子掺杂[20, 21]。Wang X等[22]采用溶胶-碳化法合成具有蠕虫状结构的N, P共掺杂TiO2/膨胀石墨碳层(NPT-EGC)结构, 当焙烧温度为450 ℃时除藻率达到98.15%。但对于金属离子掺杂, 除了可能成为电子捕获剂外, 也可能会造成过量的陷阱并充当电荷复合中心从而大大降低光催化活性[23]。(2)贵金属沉积。Chang S Y等[24]使用Ag沉积TiO2并涂覆在硅藻土(DM)表面上合成Ag-TiO2/DM复合光催化剂, 在太阳光下照射24 h后蓝藻细胞形态受损严重并失去活性。贵金属的最佳沉积一般能够有效改善半导体与金属之间光生电荷载体的转移, 使得电子和空穴分离, 并可能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表面电子激发, 从而拓展材料吸收光谱范围, 进而提高光催化性能。(3)半导体复合。尹海川等[25]利用云贵高原太阳光照射时间长的优势, 将TiO2分别与Fe2O3, ZnO和WO3等半导体复合, 均表现出一定的藻细胞生长抑制作用。(4)有机染料光敏化。光敏化能够提高其可见光吸收区域, 但许多光敏有机染料本身也会附着在材料表面, 影响有机污染物与材料表面的有效接触, 从而降低光催化效率。(5)外加场辅助光催化。外加场(如电场、热场、磁场)可以定向地影响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 减少复合。Ninomiya K等[26]研究表明, TiO2颗粒通过超声辐射可以有效地灭活典型藻华中的微囊藻。
“ 吸附-降解” 是光催化抑藻的重要作用机制。早期研究使用的粉末状纳米TiO2易团聚, 不利于藻类的吸附, 进而减少了光能的吸收。此外, 难以有效回收的纳米颗粒对水环境的累积毒性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 玻璃、硅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等载体负载TiO2得到广泛应用。Peller J R等[5]将TiO2固定在5 mm玻璃珠表面上, 经过2 h的紫外灯照射后, 刚毛藻叶绿素含量下降, 太阳光暴露4天后叶绿素也完全氧化降解。Chang S Y等[24]使用Ag表面沉积的TiO2并涂覆在硅藻土表面上。细胞形态在反应24 h内严重受损, 近92%的铜绿微囊藻细胞失去了光合作用活性, 与不负载硅藻土相比, 去除效率显著提高。刘军等[27]利用电沉积技术合成了以泡沫镍为载体的固载型TiO2光催化反应器, 处理30 h后藻叶绿素a由96.2 mg· m-3 降至2.2 mg· m-3, 去除率达97.6%。谷娜等[28]采用水解法制备出TiO2/蒙脱土复合材料, 一部分TiO2插入蒙脱土层间, 增加了蒙脱土的层间距, 另一部分TiO2以锐钛矿相均匀分散在蒙脱土上, 在可见光和紫外光的作用下去除率均比只添加蒙脱土的实验组叶绿素去除效率提高了约30%。
普通负载体试图增加TiO2与藻细胞的接触面积, 但由于藻类的电负性、生物大分子型等特性, 通常导致纳米材料与藻细胞接触不完全, 无法充分发挥其光催化性能。Wang X等[29]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具有蜂窝状结构太阳光驱动的F-Ce-TiO2 /膨胀珍珠岩(EP)漂浮型光催化剂, 催化剂悬浮在水中, 与藻细胞充分接触, 能高效去除铜绿微囊藻。之后又采用溶胶-碳化法合成具有蠕虫状结构N, P共掺杂TiO2/膨胀石墨碳层(NPT-EGC)可见光驱动的Ti
(1) 目前, TiO2改性研究重点在于拓宽其可见光谱响应范围以增加光能利用率, 但从实验室研究成果看, 可见太阳光能的利用率并不高。未来应在深入探讨水华发生机制和光催化降解机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光催化材料的改性方法或者设计特殊结构单元的新型光催化材料以提高太阳光利用率和光催化效率。
(2) 纳米材料负载体的研究已比较成熟, 但大量高产的水处理负载装置反应器的运用, 仍然需要重点探索。同时可以考虑结合高效太阳能收集装置, 并联合使用超声、生物技术等水处理系统, 以提高其在环境领域的实用性与高效性。
(3) TiO2光催化技术能够同时降低引起蓝藻水华的藻细胞浓度和有害藻毒素, 且在实验室的处理效果都非常显著。然而实际工程应用还需要深入探索, 以争取将光催化技术高效地应用到饮用水水源预处理和污水处理等方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