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1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6-09-15
  

  • 全选
    |
    综述与展望
  • 史雪君; 季生福; 李成岳

    工业催化. 2006, 14(9):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碳烷烃催化转化制取低碳烯烃可以大大提高低碳烷烃的附加值,因此,受到石油化工和催化领域的广泛关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低碳烷烃选择氧化制烯烃、低碳烷烃催化裂解制烯烃以及低碳烷烃催化脱氢制烯烃等催化反应过程的催化剂体系、反应工艺流程和催化反应器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 李晓军;许雅萍;张韶红;黄伟

    工业催化. 2006, 14(9): 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国内外CH4-CO2直接合成乙酸和CH4、CO2在临氧条件下活化转化的研究进展基础上,论证了在CH4-CO2体系引入氧改善热力学和在多相催化作用下直接合成乙酸的可行性。

  • 石油化工与催化
  • 王一男; 贺阳; 施力

    工业催化. 2006, 14(9):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稀土元素La改性的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对芳烃中的烯烃杂质进行深度脱除。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采用机械混合法最佳;对于Z型分子筛,稀土元素La的最佳添加质量分数为10%,初活性和寿命都有较大提高。用红外光谱法对制得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 钟艳; 邹旭彪; 秦松
    工业催化. 2006, 14(9):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LHO-1型催化剂在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分公司和中国石化广州石化分公司的工业应用。标定结果表明,使用LHO-1型催化剂后,汽油烯烃体积分数下降约5~15个百分点,并具有较强的重油裂化性能。同时,汽油辛烷值保持不变,汽油安定性增加,诱导期显著提高。

  • 朱良;韦勇;尹双良
    工业催化. 2006, 14(9):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重整催化剂3932/3933器外再生后的工业使用情况,包括各个工序操作指标和过程。最终干燥温度为450 ℃,系统中控制的最终氧含量为16%;还原控制升温速率20~30 ℃·h-1,还原最高温度480 ℃。硫化以二甲基二硫为硫化剂。半再生重整装置的处理能力为300 kt·a-1。重整催化剂经过干燥、还原和硫化后投入工业应用,汽油产品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通过博士实验,腐蚀等级1a,研究法辛烷值为92。重整装置运行平稳。

  • 化肥工业与催化
  • 林建新,王榕,俞秀金,魏可镁
    工业催化. 2006, 14(9):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水洗处理的椰壳活性炭研磨至小于0.08 mm,加入粘合剂挤压成长度3~10 mm、3~5 mm的圆柱形,颗粒经120 ℃烘干、1 900 ℃高温处理和400 ℃经氧、氮等混合气处理后,作为Ru/AC催化剂载体。其侧压强度从无定形的40 N·cm-1提高到成形后的91 N·cm-1,磨耗率从无定形的5%左右降低到成形后的0.05%。以成形椰壳炭为载体的Ru/AC催化剂的活性与无定形活性炭为载体时相当,具有在低温、低压、低氢氮比和原料气高氨含量下高活性的特点,且具有很好的耐热性。与无定形椰壳炭相比,以成形椰壳炭为载体制备的Ru/AC氨合成催化剂更适合工业氨合成装置使用。

  • 李坚1;王为然1;张文慧1;周广林2;王萍2;陈光旭2;徐春明1
    工业催化. 2006, 14(9):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中国石化齐鲁石化研究院开发的SQ105吸附剂和国外参比吸附剂。对SQ105吸附剂在尿素装置“两脱一解”脱硫工艺CO2脱硫单元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应用结果表明,SQ105吸附剂在40 ℃时,对COS和H2S具有很高的脱除活性,净化后,CO2硫含量满足尿素合成的要求,能够替代水解工艺常温脱除二氧化碳中的COS和H2S。

  • 有机化工与催化
  • 丁培培;刘红;菅盘铭

    工业催化. 2006, 14(9): 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首先制备出Zr(OH)4凝胶,再将凝胶用乙醇进行醇化处理,经烘干和焙烧制得ZrO2纳米载体。载体颗粒粒径均匀,大小为20 nm左右。以ZrO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分别负载Fe2O3、CuO、NiO和Mo2O3等不同金属氧化物,制得负载型催化剂。通过XRD、TEM、SEM和IR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乙醇氧化脱氢合成乙醛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Fe2O3/ZrO2在反应温度为573 K时,乙醇转化率为75.8%,乙醛选择性为97.3%。
  • 顾松园1,郑久成2,缪长喜1,杨平身2,宋磊1,李明瑄2
    工业催化. 2006, 14(9):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GS-08M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的研制及工业应用。通过引入新的选择性调变剂和优化制备工艺,GS-08M催化剂的选择性比GS-08催化剂提高近1个百分点。运行结果表明,GS-08M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和稳定性好的特点,乙苯转化率65%左右,苯乙烯选择性保持在97%以上,使用寿命超过24个月,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精细化工与催化
  • 冯秀丽1,2;王庆印1;刘绍英1;姚洁1;王公应1
    工业催化. 2006, 14(9):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碳酸二甲酯(DMC)与异辛醇(EHOH)酯交换合成碳酸二异辛酯(DEHC)的反应,对几种钾盐的催化性能比较,发现K2TiO3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K2TiO3为催化剂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40 ℃,反应时间2 h,n(DMC)∶n(EHOH)=1∶3,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1%,DMC转化率为72.1%,DEHC收率为57.6%,DEHC选择性为79.2%。

  • 胡童杰;张瑞超;沈玉堂;殷恒波;姜廷顺;张锡凤

    工业催化. 2006, 14(9): 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Cu-Zn-Ti系列催化剂,并对还原前后的样品进行了XRD、XPS、TPR以及BET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u-Zn-Ti催化剂催化顺酐加氢制备γ-丁内酯的活性与选择性和催化剂的原子配比有关。铜含量较低时,CuO与ZnO及TiO2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铜含量较高时,存在游离的CuO。催化剂还原后,铜以Cu0形式存在。当CuO以表面结合形态存在时,还原得到的Cu0有利于顺酐深加氢反应的进行。

  • 王凤成1,2;王向宇3;李恕4
    工业催化. 2006, 14(9):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用于葡萄糖催化加氢反应的钌碳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数据进行分析和曲线拟合。用Matlab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找出比表面积和孔容对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影响的最优条件,预测最佳催化反应选择性和反应转化率区间,优化筛选催化剂载体的条件,以改进催化剂的活性。

  • 环境保护与催化
  • 熊艳锋;宋维君;张宁
    工业催化. 2006, 14(9):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在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单体过程中产生的高沸物的组成、处理方法及综合利用的技术进展,简述了利用有机硅高沸物制备单硅烷、硅油、有机硅防水剂、消泡剂、陶瓷和有机硅树脂等产品的生产方法及技术特点,并对高沸物回收利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催化剂载体与制备
  • 陈其凤1;王鼎聪2;赵杉林1;李萍1
    工业催化. 2006, 14(9): 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增溶自组装合成了纳米氧化镍,并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法和热重分析(TG)表征了其结构。结果表明,形成的纳米粒子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较窄(10~20 nm),晶粒度良好,微晶晶化比较完全,氧化镍纳米粒子具有较大的孔径,比表面积和孔容符合纳米粒子特性。确定了超增溶自组装制备纳米氧化镍的最佳工艺条件。
  • 胡辉;王书霞;赵全中;张晓玲;何正浩;李劲
    工业催化. 2006, 14(9):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了反应温度对γ-Al2O3、CeO2-La2O3和CeO2-La2O3/γ-Al2O3催化CO还原SO2到单质硫活性的影响。采用XRD表征了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物相变化。结果表明,温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γ-Al2O3催化CO还原SO2的反应。γ-Al2O3的介入提高了CeO2和La2O3的分散性,使Redox 和COS两种反应机理在同一催化剂上的协同作用增强,使CeO2-La2O3/γ-Al2O3在催化还原SO2的反应中具有更低的反应温度和更高的活性。

  • 杜艳泽1; 戴宝华2; 王凤来1; 关明华1; 刘昶1
    工业催化. 2006, 14(9):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考察了影响碳化法制备无定形硅铝孔结构的因素。结果表明,加料顺序、加料方式、成胶温度、老化时间、搅拌速率以及干燥焙烧等因素对孔结构均有明显影响。通过优化加料顺序、加料方式和制备条件,可以制备出理想孔结构的高硅铝比无定形硅铝干胶产品。